今天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济南科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0531-88076688 关于我们 学术目录 论文范文 投稿推荐 联系方式
网站首页 学术展示 教育教学类 经济管理类 医学卫生类 建筑工程类 文体艺术类 科技类 综合类 核心类
最新公告: 【论文】:****在****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曾*,已录用!!【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研究,作者:李*伟,已录用!!【论文】:**产品网络****研究——以****为例,作者:李**、杨*,已录用!! 【论文】:**项目*******及解决策略探讨,作者:陈**,已录用!! 【论文】:****在****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马**,已录用!!【论文】:对**阶段*****创新的思考,作者:王*宇,已录用!!
建筑工程类 教育 | 经济 | 医学 | 建筑 | 文体 | 科技 | 综合类 | 核心 | 其他类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技艺特点
来源: 论文发表网 作者:本站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民居建筑技艺特点
作者:谭 琳

广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四、五万年前就在此劳作生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凿灵渠,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漓江。中原文化不断的影响岭南地区,外来的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广西,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主要分为“高原文化”、“中原文化”和“低地文化”,他们分别影响了像“高原文化”影响着丘陵地带的建筑形式,“中原文化”则影响着平原建筑,“低地文化”主要影响着沿海和沿边地区的建筑。而桂北地区因地方偏远,交通不便,中原文化进入的时间较晚,人数也较少,因此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小,都延续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本文通过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马鞍寨的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木构建筑  吊脚楼  技艺
一、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
1.建筑形式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雏形是先民住在树上的巢穴,因为在南方湿热的气候环境下巢穴离地而居,有利于避免湿气,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止猛兽的袭击,也便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等。经过长期历史的变换,受社会、人文、自然的影响,一步步变化到如今的干栏建筑文化。
马鞍寨地处桂北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属山区典型地貌特征,山坡多平地少,盛产杉木,所以当地的民居建筑以杉木作为建筑材料,依山而建,被称为半干栏建筑,俗称“吊脚楼”。村寨的人们顺应自然,依山就势,随遇而安。村寨的居民追求自然随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崇拜,吊脚楼的形式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考虑地质、阳光、风向、水流等结合,成为侗族居民居住、防御一体化的住所。
2.空间结构特点
由于特殊自然环境制约的影响,传统的吊脚楼体量都不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和一个顶层隔层。
一层。由于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关系,一层为架空的结构,空间与山地相连,木板、竹片或石片用作于围栏间隔,一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粮食为主,并同时作为厕所使用。一层结构符合当地气候湿热的气候特点,架空后通风透气,还可以抵御毒蛇野兽的袭击。
二层空间宽敞,采光通风良好,作为人们的起居饮食的主要场所。二层以“间”作为基本单位,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和用途,进行房间的规划布置,分隔出大小不等的空间,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为厅堂,是各个房间出入的枢纽,厅堂正中设神坛,厅堂侧面设火塘,火塘是家庭的主要活动中心,作为平时家人吃饭做菜,照明取暖的功能,也是家族聚集议事,人际交往的场所。
3.建筑和道路交通布局
马鞍寨的传统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规划方案,建筑的分布以自然环境的形态建于山地中。由于山地限制,人们居住的吊脚楼体量一般都不大,以单栋建筑为主,占地面积小,因地制宜,根据山地环境的特征,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吊脚楼与道路交错于山间吊脚楼选址建造的随机性与修建道路的灵活性的关系,比任何平面布局的建筑更复杂,吊脚楼与道路的关系常出现的几种情况:
(1)在地势平缓空间较为大的情况下,屋前屋后都设道路,交通方便。
(2)若屋前或屋后有一方为高坎或崖,则在房屋临高坎或崖的另一方建设道路。
(3)当房屋两侧一面临高坎,一面靠崖的情况下,则将吊脚楼的山面朝路建造,并设屋门于山面。
4.营建方式
侗族人民充满智慧,吊脚楼的建造选用,当地优质的杉木为建造材料,采用穿斗式的构架技术,不使用一颗钉子,建造出来的干栏木构建筑坚固耐用。令人惊叹的是,自侗族建筑文明以来,侗族工匠们,仅仅依靠标满符号的竹片,就解决了所有的建筑问题。工匠们根据所建造房子的大小,用当地特有的工具测,量建筑材料,这竹片被侗族人民称为“香杆”,它是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累计经验建造房子流传下来的,香杆上密密麻麻的标明了由侗族工匠们创造的13个独特的建筑字符,归纳着建筑构件材料每个环节材料的尺寸。精明的工匠们根据香杆上的符号得出构建的尺寸大小,加工材料,凿眼削榫,很快一根根柱子和一条条卯眼榫头就画出来了。为了使吊脚楼的空间扩大或减少受地形的限制,工匠们巧妙的将上下两条枋木伸出前檐柱外,然后在其末端设置一根底部悬空的吊脚柱,类似汉族建筑的垂柱。吊脚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运用结构力学原理,使得瓜,柱相连,枋枕交错,禀缘纵横,吊脚坚固。

二、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艺术特征
1.桂北地区建筑的美学特点
由于地处地貌特征复杂的大丘陵地带,吊脚楼大多建在坡地,根据具体的地貌特征因势利导,高低错落,各具风姿。其适度的体量给人以亲和感。下部架空、正面出挑的结构使建筑本身显得活泼轻巧,富于变化。
吊脚楼基础使用当地石材,其色青灰、质感坚实粗糙。主体部分由杉木构成,木材文理自然,色调呈茶灰色质地柔软。顶部小青瓦色调黑灰,质地坚实。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在色彩感上呈现粗糙坚实、自然柔软、光滑坚实的对比统一的艺术效果。加之岁月的剥蚀是色彩呈珊出丰富的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在平面布局上变化多端,因地制宜,天际线灵活生动,采用“小”、“散”、“隐”的灵活布局方式,使吊脚楼盘旋在山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这样的天际线,错落高低,起伏有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对形成建筑山地环境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学观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正是古人想要,表达的。传统木构建筑,根植与所处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道路安排有致,和谐统一,这正犹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中国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各地的木构建筑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与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取得了很好的协调,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地域适应性。
吊脚楼在选址上很注重与环境的关系。房屋大多面南而居,平行于当地自然山林的等高线,最终形成了与山林的走向相呼应整体形象,建筑与道路的布局都在山水地形、自然景观中相互协调,相互相应,一排排干栏木构民居建筑,色调统一,呈现出村寨的统一与完整,吊脚楼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出自人造。
当地吊脚楼的建造就地取材,因材施用。采用当地盛产的衫木为建筑主材料,不污染环境,对材料的合理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建筑的开发并未破坏自然环境,而是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山美、水美、建筑美的和谐画面。

参考文献:
1、雷翔:《广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2、唐旭、谢迪辉:《桂林古民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高大凤、赵鸿铁、薛建阳:《中国木构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其抗震性能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感谢您对济南科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支持,收藏本文到: 本地收藏夹
网站首页 | 学术展示 | 教育教学类 | 经济管理类 | 医学卫生类 | 建筑工程类 | 文体艺术类 | 科技类 | 综合类 | 核心类
联系电话:0531-88076688 | 手机:15553187256 | 学术论文投稿咨询 | 投稿邮箱:zzqkfb@163.com | 投稿请注明所投刊物名称!
济南科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鲁ICP备19016239号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将在第一时间删除。